本篇文章主要是紀錄我在日本驗孕、產檢、領媽媽手冊、並決定回台灣生產坐月子的原因與過程,給有需要的人參考。

A. 在日本產檢經驗分享

A1. 關於驗孕

因為我跟程式宅先生是佛系備孕,會發現懷孕,主要是當時有事回新加坡,累到長唇皰疹需要擦藥。因為唇皰疹藥孕婦不能擦,而我當時生理期差不多要來了但還沒來,想說為了安全起見還是驗一下好了(但內心都覺得不太可能會懷孕),沒想到看到兩條線,結果藥買了只能擺一旁,然後就開始馬不停蹄地找婦產科資訊。

A2. 尋找東京內可以說中文或英文的婦產科

在東京其實有滿多可以講中文或英文的醫生的,在網路上我找到滿多的,但最後我選了三間作抉擇:

  1. 愛育病院 International Unit:位於港區,愛育醫院是皇子出生的醫院,是東京滿有名的婦產醫院。International Unit 可以使用多國語系看診,網路資料有說有台灣醫師。
  2. 綾瀨產婦人科:位於葛飾區,院長來自台灣,而且也有經營月中(日文叫産後ケア)。
  3. 林ウィメンズクリニック 新大久保:我最後選擇去產檢的診所。位於新宿區,林明澄院長是台灣人但在日本長大,所以中英日台語都可以。選擇這家的原因主要是當時我認為懷孕可能會有一些突發狀況,找一間離家比較近的地方比較好。院長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日本長大的關係,人感覺有點嚴肅,對體重控制也很嚴格(一個月只能胖一公斤),但是人很好,診所的護理師也很好。不過護理師的主要使用的語言是日文,對日文苦手來說可能有點門檻(但我覺得很棒可以練習日文,溝通過程中有困難院長也會出來救場)。後來發現醫師其實很有人情味,我在東京的最後一次產檢,醫生還說,生了要講喔,不要就消失了。後來我生完回東京,真的有帶小孩去找醫生,醫生真的很開心還問說可不可以拍照。他還問我復原得好不好,有問題可以再找他,但最好不要再來,因為來就是有問題。

另外要注意的是,像我去的診所是不能在那邊分娩的,如果要在日本生產的話,醫師會寫介紹信跟提供就醫紀錄給你去要生產的醫院(可能需要付費,且生產跟產檢醫生會不一樣)。

註:如果想要找其他在東京內說中文的醫師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或是找有 JMIP 認証的多語言服務醫院

A3. 在日本領母子健康手帳與補助券

大概在懷孕 8 周左右(此時已可測到心跳),醫生就開給了我懷孕證明,並要我去市役所做妊娠登記,並領取《母子健康手帳》與妊娠相關的檢查補助券跟相關資訊手冊。

和台灣懷孕的時候領媽媽手冊,生完小孩後領寶寶手冊不一樣的是,日本的母子健康手帳是一本手冊就包含了母親懷孕期間的健康檢查記錄、小孩的生長記錄、接種疫苗的情況等重要資訊。通過這本手帳,醫療人員可以更好地了解母子的健康狀況,並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

做妊娠登記的時候,如果當下政府有懷孕補助,工作人員也會提供給你相關資訊。像我懷孕當時,如果有參加妊娠面談,東京都就會贈送育兒點數,可以線上換懷孕或育兒時所需產品,居住的區域更有加碼的點數。我當時的日文其實不太好,但是我預約面談的時候有事先說明我的日文程度普通,所以工作人員也是非常有耐心地跟我解釋很多我在日本懷孕需要的資訊與政府有提供哪些支援,我覺得非常棒!

A4. 日本產檢內容跟台灣比較

在日本,因為懷孕並不是生病,就我裡解是不能使用當地健保的,但是做了妊娠登記之後,政府會發補助券給你,包含 14 次產檢、2 次齒科檢查等。每次產檢都要記得帶母子健康手冊跟補助卷去,即可用補助價做檢查。以下是一些我比較有感的同異點。

1. 日本和台灣產檢頻率差不多,但日本產檢費用略高

日本跟台灣的產檢補助都是 14 次,所以產檢的頻率也是差不多的,即每 4 週 1 次 > 每 2 週 1 次 > 每週 1 次。

我在日本產檢到 21 周左右,就我支出的產檢費用部分,如果沒有補助券(即還沒拿到母子健康手帳前),我大概每次去婦產科都要花將近 1 萬日幣;有了補助券之後,一般產檢每次大概是 3,000 ~ 5,000 日幣,但是如果有做額外檢查的話,雖然也有補助,但自費的金額也相對較高,像是有抽血的那次(檢查項目跟台灣第一次抽血檢查差不多),我大概花了 1 萬 5 千日幣。在台灣的話,我每次去婦產科診所產檢大概是 300 台幣。

2. 日本12周左右之前是以陰道超音波為主,台灣則都是腹部超音波

在日本一開始的產檢是用陰道超音波,12 週之後才是腹部超音波。台灣的話就我所知是以腹部超音波為主。

3. 日本產檢項目比較關注孕婦與胎兒的狀態(妊婦健診),較不太推產前的胎兒相關檢查(出生前診断)

在台灣可以做的胎兒疾病相關的檢查非常多,如果是高齡產婦如我,羊膜穿刺還有補助。但是我在日本產檢的時候,醫生都沒有問過我要不要做檢查,每次產檢也只是問我有沒有什麼不舒服,超音波看看胎兒是否安好而已。

查了一下網路資料,好像是說因為在日本,因胎兒先天性疾病墮胎還是有爭議的,所以並不流行,能做檢查的醫療院所也不多。雖然說也可以找地方做 NIPT ,不過能檢查的疾病數比台灣少,金額也比較貴,不方便回台灣的話,也可以考慮找有和台灣檢驗機構合作的診所,把血液樣本送回台灣檢驗。

我自己的話,因為我孕初期沒有什麼不適,所以我就決定飛回台灣,把孕前期可以做的一些檢查都做一做,比較安心。

註:我後來產檢的時候有跟台灣的醫師提到日本的產檢項目很少的問題,我覺得醫生說得很好,他說做這些檢查不是胎兒一有狀況就要拿掉,有些疾病,其實是可以治療的,而且是越早治療越好。

4. (有趣的點)日本驗尿流程非常有隱私感

在台灣產檢,例行公事就是報到時護理人員會給你一張試紙,然後孕婦就自己去廁所驗尿,上完廁所再把試紙給護理人員看。在日本,我去的診所沒有每次都要驗尿,不過驗尿的時候,護理人員會給我一個紙杯,在廁所集完尿後就可以把紙杯放在廁所裡的專屬小臺子上。等你從廁所出來,工作人員就會專屬小洞口拿走你的杯子做檢查,再告訴你結果,整套流程非常適合害羞的人。

A5. 尋找在東京的月子中心(産後ケア)

在我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東京其實有不少月子中心(日文叫産後ケア),不同的行政區都還有配合的月子中心可以申請以便宜的價錢入住幾天(目黑區的産後ケア補助資訊供參)。

除了有補助的月中之外,當時也有考慮以下兩家。不過後來我決定回台灣生產,所以就沒有繼續研究了。

B. 在台灣產檢經驗分享

B1. 為何決定在台灣生產?

最後決定回台灣生產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才剛搬到日本不久,對如何在日本生養小孩的知識非常薄弱;且對日文醫療用語掌握度也可說是零;在日本的親友也沒有台灣或新加坡多(支援體系相對小);高齡產婦我也想多做一些產檢項目;再加上程式宅先生的工作是可以暫離日本來台灣陪產的(現在回頭來看,先生能在場支持真的非常重要!)。在台灣生產對我來說是比較安心的,於是就決定在台灣生。

B2. 決定生產醫師

大概在懷孕 12 週的時候,我就回台灣做了第一孕期可以做的所有檢查(SMA、X染色體脆折症、NIPT等檢查)。我當時的想法是先找一位婦產科做檢查跟拿媽媽手冊,如果看醫生的過程順利的話,那我就可以直接跟同位醫生到生。如果不適合,我至少還有時間多跑幾間婦產科。

回台灣前我就開始在網路爬文找婦產科資訊,我想找定期產檢可以去診所,但生產可以去醫院的醫生(因為孕婦本人不太喜歡要一直去人多且需要排很久隊的地方)。在網路上找到劉賢平醫師,平常可以去他的診所(劉賢平婦產科)看診(但測妊娠血糖跟乙型鏈球菌的那兩次檢查還是要去國泰醫院做,劉醫師固定在國泰總院有診),生產就是國泰生(網路資料說中山醫院也可,但我沒有詢問)。

去完第一次產檢就深深愛上劉醫師的行醫風格,就決定跟醫生到生了!診所就跟網路資訊查到的一樣,不是走網美路線(反正我也不在意),但是醫生非常有經驗,感覺見過很多大風大浪,所以產檢的時候都很能安撫孕婦的心。想太多的時候,醫生也會直接說「懷個孕不要把自己搞得壓力那麼大~」真的說到我的心坎裡。而且醫生非常有耐心,前幾次產檢,我都會列一些問題問醫生,劉醫師都很詳細地回答我的問題,甚至還幫我們看了從日本買的保健品成分表!而且不管是診所還是國泰,護理人員也都非常好!雖然我的朋友們都非常驚訝於我從網路 Google 就決定了產檢醫師,但我覺得這決定做得很對!

B3. 選擇月子中心

因為第一孕期回台灣的時間很少,回台灣前我就在網路上找了幾間娘家附近的月中跟朋友住過的月中預約參觀。因為娘家附近月中的參觀體驗不是很好,所以我就直接選了朋友推薦的台北協和婦女醫院附設的產後護理之家。我最喜歡協和的點就是工作人員都很好,也很耐心回答我的問題,整體環境的氣氛也很不錯,而且樓下就是醫院,如果有產婦或小孩就醫或打疫苗需求,直接下樓就可以了,非常方便與安心(如果選擇在協和生,就是生完直接上樓坐月子)。每週小兒科醫師巡愛兒室時也會打電話來講解一下小孩目前的狀況,有問題都可以直接問醫師。價錢也是很實惠。如果要說比較普通的點,就是裝潢比較樸實一點(但是是乾淨的!每天都有姊姊來房間整理跟消毒地板)。如果改變心意要生第二胎,而且還是決定回台灣生的話,我也會再回協和坐月子。

B4. (純記錄)我的孕晚期與生產過程

剛開始懷孕的時候,我其實沒什麼症狀,連孕吐都沒有,所以一直都是用很輕鬆的心情在經歷我的孕期。但一踏入孕晚期,不適的症狀就越來越多:頻尿、恥骨聯合疼痛、水腫、淺眠多夢、容易腳抽筋等等;靠近預產期的時候注意胎動心慌到還連續兩天做了惡夢。到現在還清楚記得有一個夢是小孩想從我的肚皮跑出來的夢,就是臉跟手整個從我肚皮撐出痕跡的那種。所以最後決定在預產期的前兩天去醫院催生。

結果我催了 10 小時,手動破水還只開兩指。而且因為內診實在太痛所以我很早就開始打無痛,一開始打的時候疼痛真的緩解很多,可是因為太早打所以劑量比較低,導致有一段時期還是很痛(因為還沒調整劑量)。最後還打了子宮頸軟化針,在待產室在護理師的幫忙下擠了 3 個小時(真心感謝護理師的威脅利誘跟加油),最後才避免吃全餐,但也花了 16 個小時左右才把小孩擠出來。不過很神奇的是,雖然在待產室待了很久,可是醫生進了產房,大概只花了幾分鐘就把小孩吸出來了,真的是快狠準。

C. 一些有用的相關連結

以下另外再分享一些,前面文章沒提到,但我在懷孕過程當中覺得滿有用的網路資訊。

以上。

Comments & Feedback